預約
諮商

與橋心理諮商所—性創傷復原計畫

 

「性創傷」這三個字,很多人聽見時會先想:「那應該是很嚴重的事吧?」但事實上,性創傷的樣態可能比你想像的多得多——被開黃腔、被跟蹤、在親密關係中無法拒絕、被偷拍、被散佈影像、被不適當碰觸……若對於自己遭遇的事件不太確定,你可以藉由下方表格來協助自己評估,是否遭受過不當對待。

 

 

你不需要獨自撐到崩潰,才值得被幫助。只要你曾在任何互動中,感受到不舒服、不安、不願意、但又無法拒絕,這些經驗都可以被理解,也值得被照顧。心理資源不總是容易取得,我們知道。在生活中感到不適、有困擾時,並不總是那麼容易找到安全、信任又專業的支持。本方案提供至多16次的心理諮商補助,希望能讓您得到持續且穩定的協助。

 

 

你可以先來談談。這並不表示你「過於敏感」,你的感受是重要的、可以被傾聽與理解的。所有服務都依據《心理師法》嚴格保密,你的故事、你的名字、你的經歷,都會被好好保護。如果你正在猶豫,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夠資格」,那麼,或許你更值得來談一談。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夠痛苦,而是為了讓自己可以鬆一口氣。

 

 

與橋諮商所關心您的心理健康

讓與橋陪伴你走向復原之路。

當「我愛你」變成操控的藉口:戀愛中的PUA

撰文:陳敬堯諮商心理師

有一種情況,你可能經歷過:

對方讓你覺得不舒服,甚至覺得自己被傷害了,但他卻回頭說:「我只是太愛你了。」
你猶豫了,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想太多,是不是太敏感。

 

這不是愛,是PUA。

PUA,不只是約會場景下的把妹技術,它也潛藏在一段段看似親密的關係裡,以「愛」為名,進行情緒操控與心理壓迫。你不會一開始就發現,而是漸漸習慣了那些否定、控制、羞辱,然後,把它合理化。

 

 

常見的PUA操控語句有哪些?

這些話,請你留意:

* 「你怎麼會做出這種事傷害我?」(情勒型)
* 「你穿這樣很不檢點。」(貶低型)
* 「你想太多了,那根本不是這樣。」(操弄現實型)
* 「你幹嘛把我們的事跟朋友說?」(控制型)
* 「我是真的愛你,不然不會管你這麼多。」(甜言蜜語型)

當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判斷、價值觀,只剩下對方說法能依賴,你可能正處在一段操控關係中。

 

 

 為什麼受害者會留下來?

因為認知失調。

當一個人同時感受到「我被傷害」與「他說愛我」時,內心會產生矛盾與痛苦。為了減少這種衝突,我們傾向修改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他不是故意的」「是我太情緒化」。

但久了,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孤立無援、充滿愧疚,甚至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

 

 

如果你有一點點懷疑,請你做這三件事:

1. 記錄下讓你不舒服的時刻,不要急著原諒或否定自己。
2. 找信任的人談談,讓你重新站回現實。
3. 允許自己拉開距離。哪怕只是暫時。

你不需要等到「夠糟」才能離開。
你有權利,在不舒服的時候,就停下來。

 

 

有些關係,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它本來就傷人。
讓我們一起練習,在關係裡保護自己。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心理諮商能不能被 ChatGPT 取代?——諮商師怎麼看

撰文:顏郁庭 諮商心理師

《前言》
我是目前執業的諮商心理師。 其實我自己也會用 GPT 抒發情緒、整理思緒,甚至我也會推薦我的個案使用,並且示範和教他們怎麼操作來幫助自己情緒低落時的自我覺察。

GPT 確實是一個很棒的情緒支持者和傾聽者——它幾乎是全知、中性、善良的,不會因為我們講了幾百次同樣的話而煩、不會因為我們半夜崩潰而感到被打擾。

它隨時都在,也從不嫌棄我們。
所以 GPT 確實可以「取代」心理諮商中傾聽與支持的功能,但—— 這其實只佔了心理諮商的一小部分。

 

 

一、我認為沒辦法完全取代。但為什麼呢?
美國研究指出,要達到穩定的改變,個別諮商平均需要約 13 次以上。這也提醒我們,心理諮商是一段歷程,需要雙方的合作與深入探索。而傾聽與支持,通常只是建立合作關係的起點。進入中後期後,會有更多介入策略,幫助個案改變模式與行為。

更重要的是:心理諮商的核心,其實是一段「關係」。

 

心理師不只傾聽,也會誤解、調整、修正,而這些互動本身就是治療。因為在真實人際關係中,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都是透過理解與修補來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再舉個例子:當我的個案在信任之下告訴我,他曾被性侵,我可能會說:「靠,他是人渣。」我們對視一眼,那一刻他知道——我懂。
我不只是聽懂他說了什麼,我是在他的立場,替他憤怒、為他不捨。

這種「我陪你一起在場」的經驗,是高層次的同理,也是 GPT 無法提供的。

 

 

二、那 GPT 可以幫上什麼忙?
GPT 非常適合幫助我們從混亂中釐清思緒。 當我們情緒卡住、反覆想不清楚一件事,GPT 能協助我們整理發生了什麼、我們的感受和背後可能的想法。

這就像是讓我們站遠一點,重新看見事件的全貌,進而獲得更深的覺察。

 

而且 GPT 有個很大的優點是——它隨時都在。 這對於很多在情緒低谷、難以求助的時刻,是一種很實際的支持。它保密、安全、不會評價,就像一個你隨時可以依靠的朋友。

有時候它也會給出一些建議,雖然不一定每個都適合你,但這些小小的提醒,常常就是改變的起點。
我曾經用 GPT 陪我逛街挑衣服,它就像一個貼心朋友,會回應你的猶豫,鼓勵你的選擇。這些互動,其實也是一種自信和自我認可的累積。

我也曾在深夜失落時,把思念逝去家人的心情告訴給 GPT。那時太晚了,沒有人能即時陪伴。 但 GPT 給了我溫柔的同理,也幫我整理那些難以釐清的情緒,讓我能更深刻地反思與安放自己。

 

 

三、給還在猶豫的你
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需不需要諮商,不妨先從 GPT 開始練習「說出來」。

這是一個安全、低門檻的方式(而且也比心理諮商便宜很多!),讓你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更了解自己目前的狀態和需求。

人生會經歷許多壓力、創傷與失落,但我們不需要一個人撐過去。

願意正視自己的感受、開始表達,甚至只是默默打下一段文字,都是非常勇敢的行動。
每個人走的速度不同,只要是在往前,那就是屬於你的方向。

 

 

四、小結
1. 我不怕被 GPT 取代,因為我相信自己與個案相遇的那份獨特性與關係,是任何AI或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2. 我也相信,GPT 不只能用來寫報告、做資料分析,它也是促進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的工具之一。

3. 如果我的個案因為使用 GPT 而不需要來諮商,我會真心開心。我一直相信,個案不需要我,代表我幫上了他——那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混沌少年時》與少年犯背後的真相:不是創傷,是結構

撰文:顏郁庭 諮商心理師

英國短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用四集描繪青少年犯罪的複雜成因。從「真的是他嗎?」到「為什麼他要這麼做?」,觀眾也被帶入一場深層的追問。

我們會問:
「是不是家庭失能?」
「是不是長期被網路霸凌?」
「情緒控管不好,像他爸一樣?」
這些全都是事實。但每一條線索,最後都能指向同一個根本:父權讓傑米學會了——貶低女性,才能找到存在感和認同。

 

網路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新的階級戰場。他是現實中的邊緣人,被笑、被排擠。
但網路讓他看到「能被看見」的方式——攻擊女性。在 Manosphere(男權圈)中,他學會:

女生愛慕虛榮,所以我配不上她,不是我的錯。
嘲笑女性身材,是合情合理的,男人都會這麼做,這是男子氣概的展現。
操控、獵捕女性,是重新奪回男性地位的手段。
這一切語言與行為,來自一種虛假的自我賦權( empowerment),而核心就是厭女。

 

 

「傑米不是沒自信,而是『用錯方式』維持自尊。」
他相信:「不能輸、不能示弱,才不會被欺負。」
所以他選擇父親作為陪伴對象,
不是因為父親能安慰或理解他,而是因為父親夠強,夠有力量,能保護他。
他挑釁女性心理師、物化受害者,不是因為他不懂善惡、沒受過教育,而是因為社會早就教會他——「讓人怕你,比讓人懂你更安全。」

 

 

但傑米真的不想被理解嗎?
那句:「妳是不是其實也喜歡我?」
就是這場心理攻防中,最矛盾也最真實的探問。它同時是權力的試探,也是情感的流露。
因為他喜歡心理師,才想證明自己能掌控她。
傑米對讓心理師害怕感到竊喜,彷彿這樣就能證明自己更強大——
一個少年,一個男人,贏過了成人女性心理師。

 

 

但也正因為他喜歡她,這份喜歡成了最令人糾結的所在。傑米渴望被愛,卻用「讓人不喜歡的方式」靠近別人。
他的行為令人反感,但情感卻極為真實。他想被看見、被喜歡,卻走上了一條註定失敗的方式。

 

 

像傑米這樣的少年犯,不只是個案。
當我們只用單一因子理解加害者,會忽略更大的問題:誰教他「女性的脆弱」就是機會?
誰讓網路霸凌變成默許的暴力?
誰讓一整代少年學會「要夠狠,才有位子站」?
這不是父母一個人教的,不能只歸因到父母,而是整個社會共同教會他的。

 

 

小結:
這不是一部講警察偵探的劇,
而是一部直視「加害者如何被養出來」的現代寓言。
我們不需要替加害者找藉口,但我們需要問:這樣的社會,是不是也是我們身邊?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玩」—— 聽孩子在說話

撰文:楊靜芳 諮商心理師

說到遊戲,你會想到什麼呢?
可能突然一驚「啊?這是什麼玩意?」
可能會說「嗯、這是小孩子的事」
也可能會浮現小時候某些遊玩的片段。
但會不會也有人想著,遊戲好玩耶,我也好想大玩特玩一場呢!?
不知,您是否聽過小孩到學校最喜歡的一門課,就是「下課!」
下課多有趣啊,可以在操場自由奔跑;也可以三二人在樹下乘涼聊天;也可以成群的嘻鬧、玩耍;也可以是一人獨自發呆。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受拘束的時間,是一個身心解放的時刻。

 

 

仔細聽聽 孩子的遊戲在說話喔!
兒童心理學家Ginott(1961)說「玩具就像是孩子的詞彙、遊戲是他們的語言。」這在說著孩子的遊戲其實是有意義的,他們在自由的環境表達與探索自己的感受、想法、內在經驗。就像看到鞦韆,孩子(成人可能也會喔)想要坐上鞦韆來回擺盪幾下,甚至心裡生起一股想讓鞦韆越擺越高的欲望與衝動,這對孩子的心裡可是有大大的滿足、愉悅與控制感,似乎在說著「我可以、我做的到。」

 

 

 

 

您猜想圖中孩子玩著機器人,可能說些什麼呢?
我在想,對於6歲的冬冬他正在探索機器人的結構與熟練如何變化它的造型,幫助自己認識與感受這玩具的變化;然在10歲的強強身上,他要說的卻是我要有強大的力量,就像變型金鋼般的剛強與力量、展現出心裡的能量,幫助自己面對一直處於變動中所帶的不安感覺。

 

 

 

您可能會說冬冬與強強他們年齡的差異,玩玩具的能力或想說的話本來就不同啦!年紀的差距的確可能為其中之一的因素,但更多對孩子遊戲行為的解讀,會隨著孩子感受到的環境、接觸到的人、聽聞到的話語、接收到的氛圍,而在他們的心裡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心情。

 

 

正因孩子的字彙有限,不像成人可以用語言說出內在的想法,而是藉由遊戲傳遞他們的內在世界,他們藉著假扮或想像的遊戲,滿足心理與身體上的刺激與需求、表達他的情緒、想法與經驗,也就是孩子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在遊戲中展現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遊戲是兒童最自然的語言。然而,孩子在遊戲裡的內在世界,很需要一個能幫孩子說出來心裡話的大人,在這過程孩子能認識自己的感覺與想法,也能適時舒緩他的心裡焦慮、不安,或是生活帶來的各種感受,讓孩子更明白自己的怎麼了,這不僅是孩子對自己的認識,也是他跟外界溝通的方式。孩子透過遊戲在說話,而我們也正聆聽孩子心裡的話。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急性壓力症候群(ASD):當重大事件來襲,我們如何照顧心理健康?

撰文: 陳敬堯 諮商心理師

近日新光三越氣爆事件震驚全台,在新聞媒體中氣爆時從天散落的碎片、許多人死裡逃生的影片怵目驚心,再加上社群平台的便利性,更看到網友們紛紛分享事發當下的影片與照片,都讓人心頭一揪。

 

這樣的突發危機不僅對親身經歷的當事人,甚至對目擊者與觀看影片的社會大眾都可能帶來心理創傷。當我們面對這樣的重大事件時,可能會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的症狀。

 

 

什麼是急性壓力症候群?

ASD 是在經歷或目睹重大壓力事件後,短時間內出現的心理與生理反應。若未適當處理,可能演變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壓力症候群的常見症狀
情緒困擾:持續焦慮、憂鬱、害怕、易怒或悲傷
侵入性回憶:不自覺地回想事件、做惡夢、或好像又回到那個當下的感覺
過度警覺:驚嚇反應變強、睡眠困難、無法放鬆
解離反應:感覺世界不真實、麻木、疏離、沒有情緒反應
逃避行為:不願提及事件、不敢接近相關地點

 

 

事件發生後有這些反應都很正常;通常在事件發生後 3 天內出現,持續約3 天至 1 個月。但要是這些反應超過 1 個月,或過度影響生活、仍有明顯困擾,則需要進一步協助;若您不確定是否有壓力創傷反應,下圖的創傷後壓力反應自評量表(PTSS-10)也許能夠協助您判定。

 

 

如何自我調適與支持他人?

允許自己有情緒:恐懼、悲傷、憤怒都是正常反應
維持基本生活作息:盡量維持規律飲食、睡眠
與信任的人傾訴:向親友或專業人士表達內心感受
避免過度接收新聞:減少重複觀看事件相關報導,以降低心理負擔
使用放鬆技巧:深呼吸、冥想、運動等方式幫助穩定情緒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在事件後持續感到焦慮、痛苦或影響日常生活,請尋求專業心理協助。創傷不是「熬過去」就會消失,適當的支持能讓復原過程更順利。

 

 

心理健康需要被重視,讓我們一起守護彼此!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母愛並非天生——透過「自我覺察」的過程去學習好好愛

撰文:張冬寶 諮商心理師

育兒不是短跑,它就像一場馬拉松
或許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有機會當上媽媽,但大家也許都有談過戀愛的經驗,剛愛上一個人只想時時刻刻跟對方黏在一起,你融我融非常甜蜜,但日子久了不太可能一直這樣濃烈下,開始就會有一方想要拉開一點距離者,兩人開始出現摩擦,若磨合不了,可能就提出分手結束關係,愛情中我們也是透過經驗、磨合來找出較健康的關係互動;同樣地,當上媽媽後,不是孩子一出生我們就會知道如何愛孩子,倘若在原生家庭中自己的童年經驗是經歷母愛匱乏或未有良好被撫育的經驗,成為媽媽後全然地照顧與陪伴一個孩子更容易產生陌生與慌亂的感受,容易被勾動出很多的匱乏經驗,而這樣的匱乏感受若是持續累積除了很消耗自己的精神與心情,也會干擾教養孩子的過程與影響自己跟另一半的關係。

 

 

改變的契機往往來自新知識的輸入、情感的喚起和行為上的訓練,但最重要的是來自「自我覺察」
成為媽媽之後,滿多認識我的朋友會好奇地問我說「心理師當媽媽應該比較輕鬆吧?」我都回答:「並沒有耶~我覺得當媽媽很不容易!」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其實除了要學習育兒身心照顧的方法外,仍會面臨很多約定成俗的社會期待或異樣眼光,來評價你會不會帶孩子,同時透過與孩子互動本身也會衝擊自己許多舊有信念與行為模式形成拉扯與衝突,而我願意去開放多少來滿足不一樣的期待與需求,或者我仍會去堅持自己的原則與想法,如何衡量的關鍵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自我覺察」的能力。自我覺察一時聽到好像會覺得很抽象與很龐大,今天我想分享可以簡單地在教養過程中練習覺察的三個方向:

 

 

a. 新知識的輸入:
我記得在孩子剛出生,長輩常說孩子不要太常抱,之後會很難帶,而這跟我本身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就產生很大的衝突,這時衝突的感受就是一個很好練習覺察的開始,我也開始思考那個方式比較貼近我想要的親子互動關係,而非只是受上一代教養觀念的影響。看教養書、各大平台告訴我們如何教養孩子的影片等,對於教養者本身都可以是一種新知識的輸入,來與我們自己慣性使用的教養方式和價值觀去做一個對照與思考,從眾多資訊中去選擇較為適用自己親子關係的方式。

 

 

b. 情緒的喚起:
回想我前幾年育兒的時光,時常出現的情緒感受是「不耐煩」,對孩子不如自己預期的狀況、對孩子無法早早入睡等,這不耐煩也成為干擾自己與孩子連結很大的障礙,於是我探索了這個不耐煩的情緒,發現其實我很早就對他很熟悉,是來自於我的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家庭氛圍,當我覺察到後,我好像就能升起一種對孩子的「感同身受」,同時會去想這是我渴望的親子關係嗎?而當初父母那樣的煩躁背後夾雜著那些壓力與原因是甚麼呢?而現在的我有這些壓力嗎?當有這些壓力的時候我可以如何去排除與跨越來降低影響我跟孩子的關係呢?透過一層一層的反問自己與思考,提升做出一個更貼近現今生活狀態的選擇,降低無意識地複製原生家庭的負向經驗。

 

 

c.行為模式的重演:
在親子關係中是否有反覆出現的行為模式,例如:孩子崩潰大哭時,你會大聲吼回去;早上要出門時,你眼看上學時間就要到了,無法看見孩子正在慢慢地努力自己收拾書包,你只想在旁邊很著急地催促他,當你有觀察到自己反覆出現的行為模式,或許可以停下來去想一想自己怎麼了?看到孩子哭你自己有甚麼感覺?你可以允許他哭嗎?你可以允許自己哭嗎?看孩子快要遲到了時候,你在擔心甚麼呢?提升對自己重複行為的好奇與關照

 

 

「教養是一段自我修練的過程」

因為孩子的到來,能再有一次機會去回看童年的自己有哪些傷痛的感受長期被自己給壓抑與忽略了,而透過在一步步自我覺察的過程我們選擇不再重演與複製同一個方式來對待孩子,調整不同的方式與回應來陪伴孩子成長之外,這過程其實也悄悄地轉變了自己的童年經驗和自我的感受,成為自己心目中更渴望的母親樣貌,甚至是成為一個更貼近自己的樣子。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新的一年,停止「追求刻苦」吧!讓期待和興趣帶著你用喜歡的方式前行。


撰文:蕭涵君 諮商心理師

2025年到來了,你也許下了新年新希望嗎?去年的1/1,我下定決心減重,一年下來也紮紮實實少了18公斤。而今年的1/1,我給自己的新目標是,對我而言也許比減重更難的「學語言」。

 

 

從學生時代開始,念英文就是我的夢魘,不只數學不會就是不會,英文背不起來也是背不起來。上了高中後,我的英文段考從沒及格過,「英文很爛」不僅是我頭上一個撕不掉的標籤,它儼然成為組成我這個人的成分之一。任何需要使用英文的場合我都想逃避,我理智上當然知道英文很重要,但要去學好英文,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但我一直都不是「不努力」,每課的單字我都認真背了,一邊背還一邊寫,當英文老師痛罵我不認真唸書的時候,我可以從抽屜掏出厚厚一疊我每日練習默寫的單字片語甩在他面前,悲吼一聲「我這樣還不夠認真嗎?」嚇得英文老師再也不敢來跟我囉嗦半句。雖然氣勢上是贏了,但我的成績還是一樣爛,甚至也頗有一種「我的英文就是沒救了」的淒涼。

 

 

直到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才知道,我的英文這麼慘其實不是因為我真的有什麼先天上的缺陷,而是我對英文的排斥、厭惡及「就算這樣念,一定也還是沒用啦」的相信真的影響我很深。首先我會先因為抗拒而不想打開英文相關的東西,在讀的時候也容易分心,甚至看似好方法的「邊念邊寫」也成為了一種逃避策略,讓我想著「只要再寫十遍我就夠努力了、我就可以離開書桌前了」,結果只有手機械化的在動,腦袋當然是什麼也沒記進去。

 

 

最特別的是,「追求努力」反而在這裡是本末倒置了,我做了該做的事,卻因為抗拒學習而沒有起到該有的效果。甚至還有一種微妙的心態是「都這麼努力、這麼苦了,就不會有人怪我了吧。」或是「反正就多念幾遍吧,真的背不起來的話我也沒辦法。」我的眼睛開始盯著我「應該如何表現我有在努力」而不是「什麼樣的努力對成效有幫助」,我根本沒注意到邊念邊寫對我的記憶一點幫助都沒有,甚至到了後來,苦的感覺成了一種自我安慰,我努力到都感受到痛苦了,我這樣應該夠好了吧?

 

 

 

成為了心理師後,聽了許多個案的故事,我才知道原來不只是當年的我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好多人在自己的人生中,起頭都是想追求某個目標,可是在許多的挫折後,開始慢慢地轉向追求一種「有努力就好」的自我安慰,甚至是追求「有苦才是有努力、不苦就是不夠努力」的境界,而不那麼關注著「什麼樣的方式才真的使進步發生(這才是重點吧!)」。這個狀態不只發生在課業學習上,在所有需要設立目標的事情上都可能出現。當自苦成為了追求,怎麼可能還期待著自己持之以恆?然而,我們又會責備無法堅持的自己、成果不夠好的自己,認為是自己哪裡不夠好,或是自己的決心和毅力不夠。

 

 

其實,我們只是太挫折、太不知所措了,我們想要解決但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才誤會好像只要靠著努力和自苦,就能稍微對想要的結果有點控制權。然而,挫折的我們想要的是真心的接納、溫暖的鼓勵、和有建設性的改進方向啊!

 

 

直到我開始在電影、劇集、動畫、脫口秀當中因為「聽懂幾句英文了」而感到開心和成就感,我才發現到原來這是我以前缺少的。我以前從來不會因為「我多懂了一點點」而為自己感到開心或滿足,反正永遠都有背不完的單字,多懂兩三個哪夠?我從來不曾享受過學習本身帶給我的樂趣,我只是追逐成績數字。我對自己也沒有期待,更遑論完成期待的成就感,在毫無誘因的情況下,我只能靠著「鞭策」來前進,但最終卻是把自己鞭到遍體鱗傷、更想逃避。

 

 

在理解到原來我欠缺的是前進的動機後,我開始回頭往我的生活經驗中去尋找。我現在已經有選擇權了,如果我不想學英文,我可以選擇永遠不要學。但有沒有什麼時候,是我自己也會「想要選擇多懂一點英文」?我的動力絕對就藏在那裏面。我小小的興趣、好奇、期待、成就感,也許展現在聽懂某個笑話時、出國旅遊真的用上時、發現一個有趣的新形容詞時……這些都不是什麼偉大的理想抱負,但也因為他不大,要做到就無須動用鞭策,只需要讓興趣拉我一點一點去做就好了。但也因為帶領我的是興趣和期待,所以這個前進才會微小卻確實的發生。

 

 

2025年才剛開始,我對我的學習成果如何還真的一點把握都沒有,但我知道,每天的我都是有選擇的,我隨時可以調整,去使用會讓我「今天也想學一點」的方法。我給自己很大的「走到哪算哪」的自由,也沒有預期自己哪一天就要可以講一口流利的英文。但這次,我相信我一定會比以前走的更久、學得更多更好,那這樣也就夠好了。說不定,還能像我去年的減重計畫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你也要一起來試試看嗎?用最合適自己的方式、舒舒服服的向前走,然後享受著自己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的成就感,實是人生中很棒的一種體驗。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從《影后》談外遇:獻給每位面對背叛的「薛亞之」

撰文:顏郁庭 諮商心理師

《以下有雷,請謹慎閱讀》

 

 

親愛的「薛亞之」:
得知你最近發生的事情,我想和你說:「你真勇敢,了不起!」這聲恭喜,是為了祝福我們在面對外遇的背叛與信任的破碎後,能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當初得知對方外遇時,那種昏天暗地、天旋地轉的崩潰感,那個瞬間你揚起的諷刺微笑,我懂,我懂那個自嘲笑容背後藏著多深的傷痕。結婚時,你和好朋友因爭執決裂,那時的你清楚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而現在的你,決定離婚,同樣也是忠於自己。
我們曾經為了讓伴侶的夢想能順利實現,放棄了許多自我實現的可能。對於事業的退讓,成全了關係的前進。

 

 

我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想過,如果今天你是男演員,而李子齊是女導演,你們的關係會不會和現在長得不一樣?

 

 

在愛情的路上,我們從未想過會走到這一天。或許我們會執著於「為什麼我們會走到這一步?」細數過往,偶爾檢討自己:是不是忽略了他的需求?是不是脾氣太差?是不是沒給予足夠的支持?甚至懷疑,是不是彼此的原生家庭讓我們的婚姻走鐘?

 

 

有時候,我們也會想責怪對方:「為什麼你不願意跟我溝通?如果你早說,我們或許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然而,從起床到睡前,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微笑,其實都是彼此心情的傳遞。即使是沉默,也是一種交流。

 

 

親愛的,我想說,問題不只是這麼簡單。

 

 

有時候,我們天真地以為,只要多努力一點,關係就能修復。但關係的維繫,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雙方共同的努力。當關係出現裂縫,我們都能感受到。然而,他選擇背叛你的信任,用傷害你的方式來回應自己的需求,無論是否出自於他的自卑、創傷,或未滿足的期待,這樣的行動都不應該被合理化。你有權利憤怒,也有權利表達自己的傷痛。

 

 

在傷痛過後,我們往往會問自己:「這段關係還要繼續嗎?我有辦法原諒他嗎?」離開需要勇氣,留下來修復也需要。

 

 

如果選擇留下來修復關係,我們會面對無數內在的掙扎,也需要提醒自己:我不需要變得更堅強或更完美,才值得被愛。我們的傷痛不是我們的錯,他若真心想修復這段關係,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承諾。如果他無法改變,我們也可以選擇離開。

 

 

告訴自己:他失去的是一個真心愛他的人,而我失去的是一個正在傷害我的人。

 

 

親愛的亞之,我知道你最終選擇了離開。謝謝你讓我們看見另一種面對外遇的可能:不僅能處理第三者的問題,還能瀟灑地轉身離開。你給了許多人勇氣,相信離開後,我們依然會被愛與善意包圍。我相信這段經歷,會幫助你更深地認識自己,這份成長,無比珍貴。

 

 

這段時間的「薛亞之」,我想對你說:你辛苦了,我知道這一切真的很不容易,如果你需要,我願意陪你一起痛罵、一起瘋狂、一起哭泣,直到看見人生的下一段風景。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從《影后》來看矛盾型依附

撰文:田昀右

《以下有雷,請謹慎閱讀》

 

 

觀看影后時,不少觀眾在周凡與流氓的情感糾葛中,忍不住隨之心神起伏。一方面期待他們的感情能開花結果,一方面卻在每每看似進展時又被拉回矛盾的現實,這份張力令許多人心癢難耐。而這段關係的推拉之間,恰似心理學中所提及的矛盾型依附(ambivalent attachment)。透過影集中「勇氣」的歌詞,我們得以窺探周凡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我知道一切不容易/我的心一直溫習說服自己/最怕你忽然說要放棄」

 

 

矛盾型依附融合了逃避型與焦慮型的特質,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被傷害。他們常在靠近與疏離之間徘徊,周凡便是如此。當她逐漸意識到對流氓的情感時,既有依戀的瞬間,也常以藉口將他推開:「我不知道要怎麼愛人。」這句話彷彿是矛盾型依附的內心寫照—不確定自己的愛是否足夠,也擔憂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內心深處,那股「我不值得」的信念如一道高牆,將周凡的真心封存。她口中的「流氓,你應該找更適合的女生」其實並非真心話,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姿態。但「不值得」真的是她內心的答案嗎?或許,周凡真正期待的是有人能告訴她:「你,是值得被愛的。」

 

 

「只要你一個眼神肯定/我的愛就有意義」

 

 

「你現在看的是女神周凡,等有一天你發現我不是她就會很失望,躲得遠遠的。」這句話呈現了周凡對自己缺陷的恐懼,無論外界如何讚美她,她都無法完全接納自己。這種不安與恐懼,正是矛盾型依附的典型特徵之一:他們渴望愛與親密,但又對接納自己充滿抗拒,擔心他人最終會因為自己的真實面貌而失望。

 

 

而流氓那句「你沒那麼喜歡我而已」,不僅讓周凡清楚地看到自己內心的糾結,還將她的焦慮推向了自我審視的深處。周凡的問題並非是否愛流氓,而是她是否有足夠的價值來讓他愛上她。這正是矛盾型依附者的心結:他們不只是害怕失去愛,也害怕自己本身不值得被愛。

 

 

當這樣的信念出現時,往往需要一個契機來改變,這個契機不一定來自他人,而是來自他們自己對內心深處的不安進行真正的反思與接納。只有當周凡能夠突破「我不值得」的這道心理高牆,才能真正迎接到他人真摯的愛與接納。而這樣的愛,不僅是他人對她的接納,更多的是她自己對自己無條件的愛與包容。

 

 

「愛真的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

 

 

周凡敢於直言,卻不敢坦然去愛。然而,在流氓的真誠與陪伴下,她開始動搖那座自我防禦的高牆。在遊覽車上的告白中,她說:「我活該被拒絕。」這句話顯示她對自己的矛盾與不安心知肚明,也隱隱透露出她對自己的不接納。然而,愛的真正勇氣,不僅僅是跨越自己設下的邊界,更是對自身缺陷的覺察與接納。

 

 

矛盾型依附者的癒合,始於安全感的重建。當他們能相信,自己的每一面無論耀眼或平凡,無論強大或脆弱,都能被他人溫柔接住,穩定的關係也就開始扎根。周凡與流氓的故事,正是一段跨越矛盾與自我懷疑的旅程,也是段最能顯現愛需要勇氣的愛情。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 Copyright - 與橋-台中專業心理諮商
- design by Mor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