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諮商

《混沌少年時》與少年犯背後的真相:不是創傷,是結構

撰文:顏郁庭 諮商心理師

英國短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用四集描繪青少年犯罪的複雜成因。從「真的是他嗎?」到「為什麼他要這麼做?」,觀眾也被帶入一場深層的追問。

我們會問:
「是不是家庭失能?」
「是不是長期被網路霸凌?」
「情緒控管不好,像他爸一樣?」
這些全都是事實。但每一條線索,最後都能指向同一個根本:父權讓傑米學會了——貶低女性,才能找到存在感和認同。

 

網路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新的階級戰場。他是現實中的邊緣人,被笑、被排擠。
但網路讓他看到「能被看見」的方式——攻擊女性。在 Manosphere(男權圈)中,他學會:

女生愛慕虛榮,所以我配不上她,不是我的錯。
嘲笑女性身材,是合情合理的,男人都會這麼做,這是男子氣概的展現。
操控、獵捕女性,是重新奪回男性地位的手段。
這一切語言與行為,來自一種虛假的自我賦權( empowerment),而核心就是厭女。

 

 

「傑米不是沒自信,而是『用錯方式』維持自尊。」
他相信:「不能輸、不能示弱,才不會被欺負。」
所以他選擇父親作為陪伴對象,
不是因為父親能安慰或理解他,而是因為父親夠強,夠有力量,能保護他。
他挑釁女性心理師、物化受害者,不是因為他不懂善惡、沒受過教育,而是因為社會早就教會他——「讓人怕你,比讓人懂你更安全。」

 

 

但傑米真的不想被理解嗎?
那句:「妳是不是其實也喜歡我?」
就是這場心理攻防中,最矛盾也最真實的探問。它同時是權力的試探,也是情感的流露。
因為他喜歡心理師,才想證明自己能掌控她。
傑米對讓心理師害怕感到竊喜,彷彿這樣就能證明自己更強大——
一個少年,一個男人,贏過了成人女性心理師。

 

 

但也正因為他喜歡她,這份喜歡成了最令人糾結的所在。傑米渴望被愛,卻用「讓人不喜歡的方式」靠近別人。
他的行為令人反感,但情感卻極為真實。他想被看見、被喜歡,卻走上了一條註定失敗的方式。

 

 

像傑米這樣的少年犯,不只是個案。
當我們只用單一因子理解加害者,會忽略更大的問題:誰教他「女性的脆弱」就是機會?
誰讓網路霸凌變成默許的暴力?
誰讓一整代少年學會「要夠狠,才有位子站」?
這不是父母一個人教的,不能只歸因到父母,而是整個社會共同教會他的。

 

 

小結:
這不是一部講警察偵探的劇,
而是一部直視「加害者如何被養出來」的現代寓言。
我們不需要替加害者找藉口,但我們需要問:這樣的社會,是不是也是我們身邊?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 Copyright - 與橋-台中專業心理諮商
- design by Mor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