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諮商

從《影后》來看母女關係:當我們的愛變成了相愛相殺⋯?

撰文:顏郁庭 諮商心理師

親子關係一直是許多人的難題,其中的困難不僅是世代差異這麼簡單,也不只是有沒有同理心、有沒有換位思考的問題,而可能更多的是我們表現愛的方式,原來是我們過去相處的舊方式需要調整了。

 

《影后》中我第一次掉淚的就是柯麗芬(謝瓊煖飾)和唐寶兒TB(李雪飾)在試鏡《野貓》的那幕,而後是《野貓》殺青戲的那一幕。這兩段戲皆集中這對母女之間情感張力的展現,隨著情節的推進,鏡頭特寫了母親和女兒、演員和導演之間的情緒,兩人的對質和情緒爆發都充滿張力,隔著螢幕我們都可能深呼一口氣,感受兩人的壓力和揪心。

 

 

我認為這就是《影后》非常厲害之處,關係線之真實,彷彿會讓我們想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周遭的關係。如果我是柯麗芬的朋友,我應該會很想「蕊死」TB;但如果我是跟著TB一起長大的朋友,我難以諒解柯麗芬。這樣的矛盾正是劇情迷人之處——每個角色是如此立體,我們觀眾既能同理,也能批判,甚至會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定位和角色。

 

 

從關係治療的角度來看,她們的問題不是「愛得不夠」,而是他們之間的互動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目前彼此的需求。

 

 

如果他們今天坐到我面前,我會對這對「相愛相殺」的母女說:「這會不會就是你們愛對方的方式?媽媽你透過不讓女兒擔心,即便開刀都獨自前往來愛她、讓她不會擔心,而TB你透過一次次靠近來讓你媽媽了解你,不管是腳上流著血還是《野貓》,都赤裸裸告訴你媽媽,你需要她了解你、看見你。但我想這樣表達愛的方式,似乎已經不適合現在的你們?」。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靠近、被愛,但很多時候我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卻忽略了對方是否能夠感受到,也忘記確認這是你喜歡的嗎?

 

 

我看見許多人表達對於TB的不理解、對柯麗芬的同理和不捨,其實看戲的我也有類似感受,尤其當TB在頒獎典禮上的感言,竟然不是感謝媽媽而是提到爸爸,我當下也不禁想說這也太過分了吧,但當我把這一切放回她們母女關係的脈絡當中,我就明白了,這是唐寶兒對媽媽的愛——透過不斷地讓媽媽接觸最真實的自己,即便要再撕開一次傷口,我都想要我愛的媽媽知道我的感受,我對媽媽的愛,從來不是掛在嘴邊的感言,而是讓她見到我最醜陋、最脆弱的模樣。

 

 

這種愛或許帶著痛苦,卻很深刻,正因如此,即便事過境遷,TB仍舊想讓柯麗芬知道她因為被媽媽放鴿子而失望、因為媽媽沒關心自己車禍而難過。這種愛的回溯和情感討債,在關係轉變的過程中,常常是我們不得不經歷的沈痛整理。

 

 

對柯麗芬來說,她需要讓TB知道自己一個人撐著這個家是多不容易,為了不讓女兒擔心、保護自己的孩子,需要隱瞞她才能去開刀,這其中的淚水和汗水,每滴都是對女兒的愛;對TB來說,她也需要讓媽媽知道,原來妳在獨自打拼時,我其實也因為孤單而失落,她們的疏離並不是不愛著對方,而是當時未曾有更合適的方式去展現彼此的關心。

 

 

正如TB向柯麗芬說的:「我已經收到妳的道歉。」我想不只是去上過表演課他們才能懂對方的心意,而是因為柯麗芬在當下沒有撇過頭迴避TB的痛苦,而直面我們關係中的傷口,因此TB知道「我媽媽懂了,她終於看見當時的我」,這樣就足夠了。而這也是關係治療的核心,我們需要調整彼此的互動方式,建立更有彈性且清晰的方式,讓我們的關係能夠重新活化、適應我們現在的需求,而愛就會在新的互動中,以彼此更舒服的方式展現。

 

 

關係治療的過程,其實很多時候這樣的原諒並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出現,有時候也並非是口頭上的道歉,而是一種情感上的連結和和解。儘管經過這樣的和解,傷口依然不會消失不存在,但這個傷口會逐漸淡去,不再持續作痛,而我始終相信,經過相互的改變和調整,我們的關係會帶著這份不完美的愛,繼續以更健康、更自由的方式共同前行。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讓壓力曲線告訴你,有時候我們越允許自己廢,表現會越好!

撰文:蕭涵君 諮商心理師

「別人念一次就懂的東西,我就念十次、一百次!」
「我覺得我天生就是比別人笨,所以我要更努力,相信勤能補拙。」
「別人都可以做到,為什麼我不行?一定是我不夠努力,我太廢了。」

 

 

上述的話,你熟悉嗎?會不會也是你常常跟自己說的話呢?台灣有一個神祕現象,就是我們非常推崇「努力」、「勤能補拙」。這乍聽之下好像沒什麼不對勁,但最奇怪的是,好像所有的孩子在自己父母眼中,都是「笨拙」的那個,隔壁鄰居的孩子或某某同事的孩子,才是「聰明伶俐」的那個。就算真的能被父母認定是「聰明的孩子」,可能也難以逃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魔咒。

 

許多父母害怕孩子如果認為自己聰明,以後就會不努力,所以常說「你只是運氣好而已。」;父母也害怕孩子少年得志未來會不努力,所以要多挫其銳氣;甚至,就算孩子在A領域真的已經有不錯的表現,都還是可以被說「如果你B領域也可以像這樣子就好了。」這種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狀況,常常讓我們也內化成習慣性地這樣責怪自己。我們好像永遠都不能對自己感到滿意,因為只要我們對自己滿意了,我們就會不努力,而表現就會開始變差。

 

 

不知道你有看過壓力曲線嗎?他是科學研究發現人在不同壓力程度和表現好壞的關係,如下圖所示。我想大家第一眼看到這張圖,應該會覺得直觀好理解,當人完全沒有壓力的時候,因為沒有動機去做事情,做不做都無所謂,表現當然不會好。在開始感到一些壓力後,因為人會願意把精神和專注力花在這件事情上,於是表現開始提升。但直到壓力大到使人無法專注、身心不適,人的表現就會開始下降,甚至降到完全沒有動作(就像沒壓力一樣,許多人就在這裡產生了誤會!)

 

 

 

 

這張圖的重要性在於,好多人根本就誤判了自己到底目前身處於壓力曲線的哪個位置。在古人的智慧教導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同時,他其實只不停強調圖的左半邊,也就是我們越努力、自我要求越高,我們會有更好的表現和收穫。但事實上,在圖的右半邊,我們卻是越努力、自我要求越高,表現會越差的。前述要求自己「他人念一遍,我就唸十遍、一百遍」的人,也許當他念三遍時,真的能夠有效提升他的學習。但當要求自己念一百遍,這樣過於龐大的心理壓力,也許最後使他只做得到念一遍,甚至一次都念不完。和要求自己「只要念一遍就好」的心理壓力,壓力程度有巨大的落差,行為表現卻是一樣的。不僅沒有表現出預期的結果,還白白承受了龐大的心理壓力。

 

 

我認為,太多人在看見自己「表現的不如預期」的時候,就認定自己是在圖的左半邊,認為要更加大自己的壓力才行,卻反而越來越沒有動力。其實這就代表,你也許真實的位置是在圖的右半邊啊!右半邊的情況是,你越不逼迫自己、對自己越寬容,你的表現反而會上升。這聽起來很反直覺,但其實在我和很多個案討論的狀況中都是如此,他們要求自己少一點,表現反而會好一點。他們時常描述自己「就像放棄了一樣」,但其實這時的壓力狀況反而才最剛好,讓他們收到了表現最好的成效。(因此,這裡的「放棄」也不是真正的放棄,別小看我們人追求自我實現的期待,那其實會默默造成許多壓力而不自知。)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確定自己在圖的左半邊,還是右半邊呢?其實你可以簡單做個實驗,也就是試著增加自己的壓力,或試著減少自己的壓力,觀察看看哪個會使自己的表現變得更好,就可以略知一二了。我更常被問的問題是「我根本就沒有感受到壓力呀!我怎麼可能會在圖的右半邊?」其實,我們「勤勞」的文化真的隱形的給了我們許多的壓力,光就「想像別人每天都很努力(就算不一定是真的)」就足夠恐怖到給我們「得要跟別人一樣」的壓力了。但,偏偏「跟別人一樣」,又在我們的文化中不能被定義為「壓力」,如果你覺得這是一種壓力,還會被貼上「抗壓性不足」的標籤,這不是很無辜嗎?所以,連文化都在阻止我們感受到壓力的情況下,也難怪我們很常會說出「可是你/我/他哪有什麼壓力?」這種話了。

 

 

正因為我們在觀察別人時只看得見他的表現,卻看不見他內在的壓力,因而難以比較起。希望你能回頭去覺察自己的內心壓力,問問自己,我在圖的左半邊的經驗是什麼?又是什麼時候來到了圖的右半邊?好好的面對自己真實的狀態、回應自己真實的需要,用最符合自己步調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唯有最適合你的方式和壓力程度,才能讓你走的最快、最遠、最好。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想要變得有自信,但又不想自我感覺良好,怎麼辦才好?

撰文:蕭涵君 諮商心理師

你也會這樣嗎?別人跟自己意見不一致時,立刻反省是不是自己錯了?意外發生時,立刻檢討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容易選擇障礙、猶豫不決。常常因為反省、檢討、猶豫等狀態而整個人都不對勁,懊惱地想著「要是我能更有自信一點就好了」。

 

但,所謂的「變得自信一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說,變得自信就會變得快樂,可是「自信」跟「自我感覺良好」、「固執己見」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我想變得有自信,但我不想變成別人討厭的那種人啊!

 

如果你也曾有這樣的困惑,也許可以先想想自己身邊所認識的,那些有自信、你卻不討厭他的那種人,他通常是做什麼的時候、表現出怎麼樣的模樣,讓你會這樣形容他呢?

 

我覺得,「自信」跟「自我感覺良好」有一個最大的差異,是這樣的信心到底是不是基於事實之上。

 

例如一個能力平平的人,卻老是吹噓自己可以輕易談下大案子,我們一定很快地就會說他是「自我感覺良好」卻不是「自信」。但問題就來了,主角是我自己的時候,我到底要怎麼知道我對自己的認識,到底是不是事實?

 

也許你可以試著做一個小練習!試著填空:「我是一個______的人」,至少填十句話。然後再想像你的朋友可能會告訴你:「你是一個______的人」,一樣也填十句話。最後,比較看看這兩邊的形容詞,是類似的還是差異很大呢?

 

有些人會在這邊驚訝的發現,自己給自己的形容,以及朋友給自己的形容,看上去根本就是不同的人嘛。甚至也有可能,你早就發現這件事情了。在朋友的口中你經常被形容成很好的人,但你自己卻總是覺得自己沒什麼。那麼,有沒有可能,其實你真的有很多不錯的地方,只是你卻都看不見呢?

 

 

一個人能不能夠有自信,其實跟他一直以來被對待的方式很有關,我們畢竟都是從他人的回應中,去理解、學習自己是誰。我們經由他人的眼睛看見自己,尤其是生命中重要他人的眼睛,他看待你的方式,很有可能變成你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所以,如果你看不見自己的好,可能是你身邊的人,也不常能欣賞你的好。或是他們能欣賞你的好,你卻沒有辦法好好收下這樣的看見。

 

所以,我認為找「自己美好的證明」是很重要的!像是「今天好好地完成被交辦的事情了」、「做這道菜比第一次煮時進步了」、「他願意跟我說這些事情,是因為他能信任我」、「身邊有好朋友,是因為我也是個值得交的朋友」等等,這些都是很明確的具體事實,在這些事情上慢慢相信自己真的是如此,就不容易跑到「自我感覺良好」的地方去。而且也許「事實」的鐵證如山,能讓你更安心地收下這些,相信他們不只是「讚美」或「安慰」。

 

其實,我們容易沒有自信,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很常叫我們要謙虛、看見自己的不足、要低調不要愛現,這樣才會更進步。因此我們太常練習去看見自己不夠的那塊、太不被鼓勵去看見自己的好。聽見別人誇獎自己的時候,我們被訓練要回應「沒有啦、沒有啦,那個誰誰誰更厲害。」甚至當別人誇他自己時,我們也許還會忍不住要吐槽個兩句,誰准你這麼自戀的呢?

 

我想,也許大家都對「欣賞自己」是疏於練習的,因為我們害怕這麼做了,我們就會變成「囂張跋扈」、「自以為是」的人。我們寧可貶低自己一點,也希望可以維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維繫關係的和諧。所以也許我們不是「沒有自信的人」,而只是個「很少練習欣賞自己的人」。

 

既然如此,那就從今天開始練習起吧!每天看見自己一個做得好的地方,小小的也無所謂、跟別人比起來不算什麼也無所謂,畢竟你的好就是你的好,和別人相較起來如何,都不會減損你的價值。如果你能慢慢練習出一雙懂得欣賞的眼睛,不論是欣賞自己或是他人,都會讓你看出去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因為這樣做,新手父母從離婚邊緣找到走下去的路

撰文:陳敬堯 諮商心理師

「我覺得我們真的走不下去了,兩個人有了小孩後交集越來越少」太太無奈的說。坐在旁邊的先生沈默不語,太太便忍不住的繼續說:「諮商師,你看這就是我說的!以前他不是這樣的,再這樣下去我真的不知道這婚還要不要!」

 

剛來諮商的伴侶們,雖然一起來了,卻時常互相指責、不然就是不太說話互不溝通。在追溯兩人剛在一起時的情形,其實這些狀況都不太會發生;再進一步詢問目前這樣的狀況持續多久時,有些伴侶會說當孩子出生之後,一切就急轉直下。

 

不少人覺得婚後會幸福快樂的下去,而孩子是夫妻幸福的結晶,生活應該會充滿幸福感,但實際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似乎不見得如此。一篇國外研究邀請美國與法國的媽媽們每日彙報一天的生活事件以及自己心情,發現照顧小孩時媽媽們比較不快樂。其他研究也都發現夫妻的幸福感、關係滿意度都要到小孩逐漸成年離家後才會回升。

 

生育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許多父母可能長達一兩年都沒辦法睡過夜,其他照顧、生活的日常更可能讓伴侶關係充滿考驗。新手爸媽們也許可以嘗試這幾件事,讓養育孩子的歷程不讓關係分崩離析:

 

 

  • 寬容自己寬容彼此—照顧小孩本來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許多新手父母對於照顧孩子都抱持著「歡喜做甘願受」的態度,不允許自己、伴侶對照顧的過程有任何埋怨;這樣的態度雖崇高,但真的很難。容許自己或伴侶在照顧的過程感到挫折、疲憊與生氣;不站在道德高位去責備,而是互相加油打氣真的很重要。

 

  • 坦然面對你們的關係開始有了轉換
    結婚生了孩子之後,伴侶們不再只是顧好自己與彼此就好,甜蜜的愛情逐漸轉成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過生活」成為此時最重要的事。這樣轉換的過程其實不太容易,雙方的不滿很容易讓彼此感覺到「回不去過往」或「現在的關係好陌生。」

 

  • 別被「父權」綁架
    即使到了2024的台灣,許多家庭都還是由媽媽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即使是雙薪家庭也是如此。我時常在聊解伴侶時詢問「媽媽這角色什麼時候可以下班?」、「爸爸什麼時候在照顧孩子上變成『幫忙的角色』?」而大多數伴侶們真從沒這樣想過。

 

其實絕大多數來談的伴侶們都相當在意彼此與孩子,所以認真的爸爸沿著以前學習到「要提供家庭好的經濟資源」而拼命工作;認真的媽媽為了體恤伴侶的辛苦而一肩扛起照顧小孩與家庭的角色。只是很多時候伴侶們彼此都沒認真地聊過,這是彼此想望的關係,還是只是因為大家都這樣?

 

  • 適時打卡下班當當小情侶
    關係是得經營的,有些伴侶太認真當爸媽,都忘了留點時間給彼此,做做以前只有兩人會做的事、分享彼此的生活;久而久之,兩人雖然很懂的做孩子的爸媽,但心裡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成家生子是一件非常珍貴且不容易的事,夫妻關係也得因為孩子的出世得做出調整與改變,別讓這個關係中的關卡成為兩人跨不過去的坎。

 

與橋 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類情人》,道出那些看似緊密卻不踏實的親密關係

撰文:陳敬堯 諮商心理師

也許我 只是個類情人

在你孤單時候 給你溫柔的人

類情人 總有一點天真

安靜等待什麼發生 把最美的夢藏最深

 

 

那天傍晚無意間聽到梁靜茹的《類情人》

原本只是背景音樂,卻不自覺聽得入迷、聽得眼框泛淚

類情人,歌名短短三個字說得一刀見血,貼切的好揪心

類情人的關係,帶給你親密的感覺

卻又因為不上不下、不近不遠的距離讓心裡好不踏實

 

 

跟他之間早是友達以上,戀人卻未滿

那一種開花卻未果的空虛,好像只要一抱緊他,就會化成泡沫消失一般…

所以好不容易伸出去的手、想要確認關係的話

都只能懸在那兒,然後往回縮

 

我在固定的距離之外靜靜觀望你

覺得極幸福卻混著某種成分的悲傷

 

你,是否也曾在關係中成為「類情人」?

將他擺在心中的第一順位,即使委屈自己一點

只要看著他開心,心裡就幸福滿益;

好像只要為他多做一點,你就靠近他多一點

 

偶爾,有個聲音會詢問自己:

「怎麼他還是若即若離?我以為,他會懂、他會回應我的感情」

『不要想這麼多,付出是我自己願意做的,能付出的我很開心,這樣就夠了』

對於那些疑惑,好像都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然後半推半就的說服自己,讓自己的聲音壓縮減小

自己也就在這過程變得更渺小

渺小到「為自己感到委屈」都做不到

 

 

 

 

心理學人格理論提到人都有「成為自己」以及「與他人連結」的需求,而這兩個看似相斥的需求其實同時存在。家族治療大師Bowen就認為人相當重要的任務並不只是「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而是「在關係中成為真實的自己」;只是這比「成為自主的人」更不容易,而當「與他人連結」的需求又相當強烈時,許多人為了留住關係而壓抑、委屈自己。

 

「我真沒用,看到他我就心軟了」MV中女主角如此說著

 

想要與他人建立關係、想要小心翼翼地留住關係沒有錯,人都會這樣做。能夠為對方付出是你的能力,溫柔及善良是你的選擇,這不是軟弱,也不該是拿來自責的事

 

但我想邀請你稍微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一會

好好的讚嘆自己的付出、好好的疼惜自己的委屈

然後再花點時間陪自己想想,這樣的關係自己是否過得開心快樂?

自己是否能夠被滋潤疼惜?自己是否能義無反顧的繼續走下去?

 

人生是一輩子的事,不管怎麼樣還是得照顧到自己

邊疼惜自己邊開始思考這些不容易的問題

最終,即使孤單一人總還有自己做伴

 

 

與橋心理諮商所 關心您

 

© Copyright - 與橋-台中專業心理諮商
- design by Morcept